close

與海對話的男人

 「與海的對話,是一種鬆綁與解脫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一個從在海邊流浪、甲板流浪、近海流浪直到遠海流浪的男人,從未受過文字訓練,純粹將海上的生活經驗如實地記錄下來,因緣際會下就成為海洋文學作家的廖鴻基老師,與我們分享他的故事。老師浪漫地形容自己與海的關係「海洋是我的家鄉,只是這輩子不小心擱淺在塊島嶼」,但老師並不是天生就適應海的環境,「越是害怕的事物越要去面對」,克服了暈船後,廖老師的視野變的更寬廣了。

P1030027.JPG  

島的宿命

        台灣人多數仍然是懼海,該如何從「背對」海轉身成「面向」海呢?海洋要成為台灣的優勢,因為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有限,是海島的宿命,廖老師認為「海洋是台灣的機會,應該以海洋的寬廣來彌補海島的有限」,海洋應該是一座橋梁,因著這座橋梁可以抵達任何一岸,不過首先,台灣人要有願意「走出去」的海洋精神,帶著一點冒險犯難的勇氣,不然無法擺脫島的宿命,也無力擺脫台灣目前的窘境。

P1030037.JPG  

 

藍色公路的夢想

         以藍色公路取代平面道路,是一種新思維,打破我們對海洋的想像。台灣人自己鮮少從海上來看台灣,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台灣,那將是一番全新的感受,也將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自己,使自己不再限縮於那些主流觀點。能更認識自己所生長的土地,將會看見更多面貌的風景,也會更關心、更尊重這塊土地。

         所以假如有一種交通接駁工具,可以替代蘇花高,又可以結合觀光、負載量的效益,既可以疏散路上的交通壅塞,又能降低成本,利用既有的港口,配合黑潮動能的天然優勢,發展出台灣自己的「藍色公路」,那將會是海運的一大突破。

豐富的海洋文化v.s. 落後的海洋政策

      台灣的海洋政策,甚至漁業政策,和國際間相比是非常落後的。漁獲是屬於可再生資源,只要獲補量小於還原量,不要沒有節制的捕撈,漁獲資源其實是生生不息的。不過台灣政府連最基本的魚體限制、漁獲量限制和什麼季節只能捕獲哪些魚類,這些最基礎的政策,若不是還沒訂定條文,就是執行的不夠完全,有關單位都沒能劃清標準的界線。其他像是設置海洋保護區,特別是「重點保護區」,則可以規劃交由海巡署負責管理。很多不合時宜的法令,應該立即改正,不然台灣的漁獲資源及海洋環境會面臨浩劫的命運。

        也常有人說,台灣人沒有海洋文化,廖老師十分不以為然,台灣的海洋文化早已融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且從事海洋藝文工作者也不少,只要妥善經營,台灣的海洋文化將會很豐富。因為台灣的先天海洋環境這麼好,造就傲人的漁業、海運產業,逐漸累積成渾厚的海洋文化,進而形成海島子民的海洋精神。利用水上活動的體驗訓練民眾能更親水,利用教育的方式讓民眾更認識海洋生態,利用海洋文化來創造更多的產業機會,基於這些理由,廖老師與黑潮文教基金會共同努力,希望透過體驗和教育,建構台灣的海洋文化,也突破台灣的海島宿命。

P1030054.JPG  

大海教會我的事

        「大海教會了我謙卑,因為在海上是完全驕傲不起來的」累積無數的經驗,使廖老師越來越謹慎,面對海的態度則更尊重,不再有挑釁或與大自然為敵的心態。也由於經驗豐富,變化多端的風向、海浪等危險的海況,不能說準確判斷,但是該回頭的時候就知道一定得回頭。 

        讓廖老師持續寫作的動力就是「海洋」,因為在海上獲得這麼大的改變,將一位平凡、內向的人變成如此勇敢,都是海洋的力量,也因為這樣的改變,讓廖老師願意將海洋帶給他的感動分享出去。其實廖老師只想傳達他的理念,也就是儘管海島的土地有限,但如果將海洋的資源也納入計算,那台灣的資產將會更豐盛。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從前在課本上的才會出現的作家,今天卻站在我們面前,慢慢的訴說那些關於海的故事,讓我們上了一門寶貴且無價的課。目前的政府和政策對於海洋環境仍然需要改進,要創造環境與人和諧共處的未來,是台灣人民該認真思考的問題,選擇一個對的政府、對的領導人,未來,現在決定。

P1030065.JPG  

 

小蜜蜂拜訪廖鴻基老師的影片在這裡: http://youtu.be/O6LaYpJh5eo :)

arrow
arrow

    花東微笑小蜜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